根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陸峰博士近日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刊文《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提到:
傳感器與高端芯片、工業軟件一起被稱為拓展和征戰數字世界疆域的三大“利劍”,是衡量一國數字化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產品,是贏得數字時代戰略競爭的殺手锏。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傳感器產業已經成為支撐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基礎產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進程和深度跟傳感器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產品供給能力等因素息息相關,但我國較多領域傳感器技術產品對外依存度較大,部分領域傳感器技術產品供應商選擇十分有限,存在嚴重安全發展隱患,應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在2022世界傳感器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科技創新部副部長林潤華發言指出:
目前,美國、德國、日本傳感器發展規模和水平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市場份額合計占到近七成。與全世界生產的超過2萬種產品品種相比,中國國內僅能生產其中的約1/3,整體技術含量也較低,是目前急需改變的一個狀態。
近年來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迅速,應用模式也日漸成熟,但產業檔次偏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低端傳感器過剩而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等問題突出,顯然我國的傳感器產業與國外差距較大,甚至在一定程度傳感器技術發展滯后已掣肘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利推進。
據賽迪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等相關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元,達到2510億元,較2019年增長14.66%。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約2850億元。但我國傳感器市場容量不小,而國內頭部玩家卻很少。除了以供應蘋果各系列的聲學器件而出名的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在聲學傳感器領域占據上風,穩住地盤之外,如手機、汽車、工業控制、可穿戴、物聯網等領域,基本被國外品牌包攬。
據2020年沈陽儀表研究院等多家中國傳感領域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傳感器(技術和產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統計,汽車傳感器、高端化學類氣體傳感器、光線傳感器、環境檢測傳感器,對國外進口依賴度都在95%以上。在工業控制領域,尤其是儀器儀表傳感器,幾乎100%全進口。此外,國內傳感器市場不僅紅海競爭激烈,且在工藝研發方面投入巨大,芯片無法實現自主,基本也依靠進口,進口率高達90%以上。
雖然需求量大,但市場供給能力不足,MEMS領域市場集中度較高,以愛默生、西門子、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等為主的跨國公司占據60%以上市場份額,國內產品幾乎全靠進口,尤其是芯片的進口率達80%。無法自主的傳感器市場處處卡脖子,在設計、制造、產業化、應用等技術方面與國外差距明顯。
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2000多家,從事高端傳感器產品MEMS工藝研發、制造的企業僅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而國外傳感器產品已達20000多種,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市場需求。
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達90%,國產化缺口巨大。其中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更是嚴重短缺,國家重大裝備所需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而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國外對我國往往采取限制。外資企業產品占據國內高端市場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并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把持高端市場,這種勢頭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轉變。
傳感器產品技術是建立在新型敏感材料、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仿生技術、新型儲能技術和極低能耗技術上,小企業卻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能力。
研發投入大,進入技術壁壘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國產傳感器產品規?;瘧脵C會欠缺,造成了國內傳感器產品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低和價格高的矛盾,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上,美、日、德、俄羅斯等老牌工業國家的企業主導了壓力傳感器等主導產品市場,許多廠家實現了規?;a,有些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幾千萬只甚至幾億只。
相比之下,我國傳感器的應用范圍較窄,更多的應用仍然停留在工業測量與控制等基礎應用領域,傳感器企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產品結構老化,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新產品明顯不足,其中高新技術類產品更少,技術水平總體偏低,很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原件進行加工,自主創新困難。同時,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欠缺。
市場方面,傳感器當下正迎來另一發展窗口期,即物聯網。
國內物聯網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且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如智能手機、可穿戴、虛擬現實、視頻交互與安防監控、機器人、5G應用等,在工業領域,智能工廠建設和數字化升級同樣需要海量的智能設備,遠程監控和大數據應用都對數據采集和傳輸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做好本土化、定制化服務,是國內傳感器廠商與國外競爭的關鍵優勢。
Copyright ? 2021江蘇傳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關鍵詞:振動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儀器儀表 蘇ICP備2021055547號 XML地圖
技術支持:揚州百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